![1726115388654297.png QQ截图20240912122911.png](https://img.chinahighway.com/img/2024/0912/1726115388654297.png)
博斯普鲁斯海峡,全长30公里,北面入海口最宽处3.7公里,是沟通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的一条狭窄水道,也是将土耳其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隔开的一道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一起组成土耳其海峡。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及国际化进程,国内和国外都还将有大量跨海通道建造需求。例如,国内琼州海峡、渤海海峡、台湾海峡三大跨海通道,已经在技术层面开始了前期探讨和研究;在国际上,中国企业已开始谋划参与多个国家的跨海通道工程。未来的跨海通道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基于世界特别是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建设的实践和成就展望未来,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我国已经投入运营的跨海通道长期性能的观测和总结研究,形成我国大型跨海通道系统的技术规范体系,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我国跨海通道建设水平与能力的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跨海通道建设竞争;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向未来跨海通道建设需求,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与储备,加快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研发及应用,为未来工程建设奠定基础条件。
全面加强技术储备
建立更长寿命跨海通道技术标准
跨海通道工程战略意义大,建设投资高,保持工程的长期服役性能及寿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建成工程设计寿命一般为100年,少数采用120年。根据比较分析,合理提升设计寿命从经济成本角度是具备价值优势的;同时,随着现代材料、工程建造、运维管理、智能建造等技术的进步,建造150年至200年设计寿命的跨海通道具备技术可行性。因此,未来需要围绕150年至200年设计寿命工程,从新材料、设计理论、合理结构、建造质量标准、管养策略等方面开展系统的规划研究及技术储备,建立专用标准。
敢突破经验认知
开创跨越更复杂海域通道建管技术
更复杂的海域通道建设条件包括但不限于深水、强浪、高烈度地震、强台风、强腐蚀海洋环境、深厚软弱地基等,甚至可能突破目前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目前掌握的技术可能还不能完全适用,需要新的技术。例如,需要研发针对水深60米至100米的深水基础和深水隧道,研发可以跨越更大水深的悬浮隧道、浮式桥梁等新结构,并向整体化、预制化、装备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防灾减灾领域需要加强对海洋灾害规律,以及对结构工程损害的认识与研究,加大对多灾害作用下的现场采集和原型观测;提高灾变试验模拟水平,提升灾害耦合、极端灾害作用的模拟试验能力;针对复杂海况的灾害研发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技术措施等。
贯通工程建设全过程
研制更新型高效智能工程装备
海上装备水平直接关系到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和效率。我国目前已拥有成套成熟的海上大型施工装备,如2000吨至1.2万吨级浮吊、大吨位打桩船、海上挤密砂桩船、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等工程船舶,也具备根据工程需要研发制造新型扩能的海上工程装备的能力。面向未来更高质量、更加绿色、更高效率的建设需求,需要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的勘测设备、建造装备及匹配新型结构特点的新设备,例如结合卫星通信技术,研发大型海洋工程综合勘察船,并采用一系列精细化的海上勘测装备,提高现场勘察取样及测试的精度;需要与新型深水基础结构同步研发新型施工装备;为实现对深水水下工程作业、质量检测,需要更加便捷、智能、精准、快速的检测设备,例如水下检测机器人和水下作业机器人等。
构建系统规范体系
提升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建设国际影响力
当前我国一些跨海通道工程已经开展了结构长期性能的监测与检测,有的已积累了10多年的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开展了跨海大桥结构性能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和衰变减缓措施的研究。为系统提升我国大型跨海通道工程建设国际影响力,应该结合长期性能观测数据,研究解决材料统计特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靠指标及耐久性设计指标等指标参数问题,着眼于建立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海洋环境下桥隧工程荷载及组合方法、全寿命周期的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注重概念设计和基于性能的设计理论方法及对多灾害作用下防灾减灾理论方法的系统深化研究与应用,从而建立并完善大型跨海通道技术指标和规范体系。
-买球体育(中国)官方网站